本网讯 6月25日上午,我校校长仲伟合在北校区行政楼迎宾厅接见了泰国前外交部部长德·汶纳、中国前驻泰大使张九桓、泰国驻广州总领事林培森、泰国法政大学副校长谆腊奇四位嘉宾。参与此次会见的还有我校副校长方凡泉,国际交流处处长焦方太、副处长梁洁,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林秀梅。
仲伟合代表我校向客人们赠送纪念品。随后,双方移步国际会议厅召开题为“过去、现在、未来”——中泰建交35周年研讨会。会议由方凡泉主持。此次研讨会全程采用同声传译。

研讨会现场
广东与泰国:地缘相近,文化相连
仲伟合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中泰两国血脉相亲,有着深厚的友谊。建交35周年来,经历了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考验,两国始终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频繁的交流,这为两国的友好往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仲伟合指出,中国领导人多次表示“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堪称不同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典范”,而广东与泰国地缘相近,文化相连,有很强的合作优势。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仲伟合认为,广东与东盟的合作将为粤泰两地的专家、学者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交流平台,并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仲伟合致欢迎辞
林培森在致辞中表示泰中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在泰中建交的35年里,两国外交关系得到了非常顺利的发展,泰中两国彼此文化的互相欣赏也使得两国关系更加融洽和和谐。而在促进泰中关系紧密发展中,林培森指出,广外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居功甚伟。他相信此次研讨会将会进一步促进泰中关系的发展。

林培森指出广外在促进中泰关系紧密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泰友谊 源远流长
德·汶纳追溯中泰两国外交历史,作了“泰中关系”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泰中两国的建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南战争的结束导致东南亚地理战略的一系列改变,为泰中建交打开了机遇之门。他谈到,尽管两国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但这并没有成为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障碍,在过去的35年里,双方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达成了许多重要协议。

德·汶纳作题为“泰中关系”的发言
中泰发展 与时俱进
张九桓认为中泰友谊发展是顺应形势,与时俱进的。他把中泰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初期到中期,这一时期东南亚形势复杂,中国希望加强与东南亚的关系,共同应对霸权主义,这也是中泰往来的一个重要背景;第二阶段是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在面临东南亚危机的时候,中泰两国一同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双方的友谊在战火中得到磨练;第三阶段是90年代至今,这是一个发展阶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双方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如今中泰在经济合作领域卓有成效,科技教育等方面合作与交流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实践证明,“与时俱进”有利于中泰关系一轮又一轮发展,保持旺盛生机。因此,张九桓就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三点看法:应对新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以民为本。

张九桓认为中泰友谊发展顺应形势,与时俱进
中泰关系 亲如一家
谆腊奇在发言中指出,泰中关系已经从初期的双方相互认识,发展到了如今在外交关系、政治安全、军事领域、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等的多方面合作。他强调,双方各个层次的领导人的互访是增进两国关系的有力手段。目前,泰国非常重视中文教育,国内也已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谆腊奇认为,双方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于三点:一是两国有相似的文化;二是泰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度;三是中泰虽是近邻但领土不接壤,所以没有领土纠纷。他总结道,中泰两国有共同利益,双方情同手足,“中泰一家亲,犹如兄弟一般亲”,双方应继续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谆腊奇:中泰一家亲,犹如兄弟一般亲
中泰教育 交流合作
最后发言的林秀梅表示,中泰间的合作从政治、经贸扩展到教育方面,“中泰教育交流合作”为中泰关系的友好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她谈到,我校泰语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教学资源的匮乏,到走出国门,开拓视野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再到现在的中泰教育交流发展新时期。泰语专业的教学在交流中发展,合作中提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林秀梅:中泰关系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升
随后,四位主讲嘉宾就泰国主要战略产业、广东对泰国投资的主要领域、泰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与现场听众作了热烈的交流。至此,本次研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