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交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来访交流>>正文
来访交流

    德国“国宝级”作家亲临我校朗诵其名作

    来访交流 | 来源:国际交流处 | 添加时间:2008-10-31 00:00:00 | 访问量:

        
    本网讯 10月29日下午,在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广外师生被“笼罩”在一场“文学旋风”中。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德中同行——走进广东活动之走近文学大师——马丁·瓦尔泽的讲座。期间,年过八旬的他深情地朗诵其作品《批评家之死》的精彩部分。

      出席嘉宾有其夫人卡塔琳娜·瓦尔泽,德国驻广州使馆总领事舒涵德,副总领事Richter和Gilbert,德意志文化交流中心驻广州信息处专家Rogler,国际知名学者迪特·博希迈耶先生,我校副校长仲伟合,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梁洁,西语学院副院长刘齐生以及西语学院的师生们盛情迎接这些特别的嘉宾。讲座由西语学院德语系的外教托马斯·孔礼德主持。

    德国“国宝级”作家首次访问中国

      应北京大学和歌德学院的联合邀请,马丁•瓦尔泽在2008年首次访问中国,意义非同寻常。据悉,瓦尔泽先后出访北京和上海做演讲和访问,第三站来到广州。作为唯一一个没有踏上过中华大地的德国“国宝级”作家,瓦尔泽也正是因此次旅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和好感,并把中国称为“依然位于世界中央的帝国”。此外,瓦尔泽也是地道的艺术家。目前中国读者对其作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瓦尔泽此番中国之旅也是一次对其作品中译本的检阅之旅。

      刘齐生对马丁·瓦尔泽夫妇以及各位来宾的莅临表示了诚挚的欢迎。接着,仲伟合简单介绍了我校德语系的情况。1965年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创办时就开设了德语专业,同年招收本科生,是我校历史最长久的专业之一。“我相信,在马丁·瓦尔泽先生的朗诵后,大家学习德语的热情会更加高涨。”最后,仲伟合预祝此次的朗诵会圆满成功。


    迪特·博希迈耶谈论马丁瓦尔泽作品

    马丁•瓦尔泽:深情朗诵《批评家之死》

      在孔礼德的简单介绍结束后,马丁.瓦尔泽开始他的作品朗诵,而迪特·博希迈耶先生也被邀请上台与主持人围坐台上,与台下的观众一道欣赏瓦尔泽那优美的“文学旋律”。

      《批评家之死》是德国文坛2002年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它主要讲述了作家汉斯·拉赫因涉嫌谋杀在电视节目中贬斥其作品的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而被捕。汉斯·拉赫的朋友兰多尔夫相信其无罪,对此展开了调查。以这桩案件为线索,作者酣畅淋漓地对在电视文学节目中不可一世、呼风唤雨的批评家进行了讽刺和抨击,也向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霸权发出了挑战。


    马丁·瓦尔泽深情朗诵作品

    马丁朗读的是《批评家之死》的第1、2章以及第4章的节选,只见他时而舞动双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缓慢深沉,声情并茂地为在场师生展现了一场听觉盛宴。“我觉得他模仿小说里面人物的对话时非常传神。”一位学生赞美道。

    话题讨论:生活——文学——批评 

      朗诵完毕后,瓦尔泽与迪特·博希迈耶和主持人开始了亲切的“座谈会”。现场观众深刻的提问,马丁幽默的回答,使会场上笑声掌声不断。一位女同学问道,在马丁的作品中是否有渗透其个人经历。马丁听后幽默地“举手投降”:“肯定会有的,但至于在什么地方,则需要你们这些读者去发现和体会了。”他笑道。


    马丁·瓦尔泽讲述自己作品

      最后,梁洁代表我校赠送礼物给马丁·瓦尔泽和迪特·博希迈耶。座谈会在观众的持续不断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附:背景资料

      “德中同行”是一个历时三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活动的目标是,增进德中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长期成功合作奠定基础;开拓德中合作新领域;塑造和维护一个积极的、富于创新的、面向未来的德国形象。

      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德中同行”活动的监护人。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于2007年8月28日在南京为“德中同行”活动揭幕。整个活动足迹遍布南京、重庆、广州等六座中国城市,并将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期间落下帷幕。

      “德中同行”活动由德国外交部主办,德国经济亚太委员、歌德学院和德国-灵感与创新协办。德国联邦各部、州、市、企业和其他机构也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中方伙伴包括中国外交部及活动各站的省、市政府。

      中德两国在经济关系密切,人员往来频繁的背景下,亟需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瓦尔泽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化大使。这位德国“国宝级”作家访华,必将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马丁·瓦尔泽

      德国作家,1927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瓦塞堡,二战后期服过一年兵役,1946年起在雷根斯堡和蒂宾根攻读文学、哲学、历史,1951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南德意志电台做过几年记者和导演。1953年加入决定联邦德国文学发展走向的文学论坛47社。1957年成为职业作家。

      瓦尔泽著述甚丰,而且涉猎广泛。他曾获多项文学奖,他还获得德国政府颁发的功勋奖章和十字勋章。最近几年,他的小说几乎一年出一本,而且全都引起较大反响。2007年,德国权威政治-文化期刊《西塞罗》(Cicero)按照社会影响力对500个最重要的德国知识分子进行排名,结果瓦尔泽名列第二,位居教皇本笃十六世之后。

    迪特·博希迈耶

      1961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日耳曼文学和天主教神学,1982——1988年在慕尼黑大学作为戏剧文学教授,2000年被慕尼黑科学艺术研究的主席授予慕尼黑文学奖,2002年成为巴伐利亚州美术学院的正式成员,2005年被蒙彼利埃第三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上一条:札幌大学孔子学院选出新一任...
    下一条:仲伟合会见美国圣心大学校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