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隆溪:中西皆有“天人”,正确领悟“合一”
来访交流 | 来源:国际交流处 | 添加时间:2008-03-21 00:00:00 | 访问量:
本网讯 3月19日下午,“著名教授论坛”第五十八讲《从跨文化角度看“天人合一”》在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隆溪以一种学者的姿态,伫立于历史之上,从流行的错误理论出发,旁征博引、联系古今,向广大师生论证“天人合一”是中西方共有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念。
此次讲座由人事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办,英文学院承办。出席讲座的嘉宾有我校副校长仲伟合,湖南师范大学的嘉宾,我校人事处副处长谢文新,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梁洁等。开讲前,仲伟合代表学校向张隆溪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照留影。

张隆溪论证“天人合一”
错误一:东西思维方式相互对立
张隆溪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强调的亚洲价值论出发引出一些学者的错误认识。
亚洲价值论,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从文化上对亚洲的经济繁荣做出的解释。该观念认为在经济发展方面,即便是以国家以集体为主的亚洲国家同样能赶上以个人为主的民主国家,强调经济繁荣与民主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一些赞成亚洲价值论的学者为了把亚洲价值与欧洲价值区别开来,从思维上和行为上对两者加以分类,如分为“亚洲-综合模式”与“欧洲—分析模式”或者“亚洲集体式思维”与“欧洲个人思维”,从而建构了一种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关系。
张隆溪表示,这种错误虽然在金融危机之后渐渐消散,但依然存在,并有卷土重来的势头。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分析讨论的问题。
错误二:中国文化凝固不变,西方与自然敌对
张隆溪指出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中国同其他如希腊、英格兰等历史古国一样,带给世界的本质文化完全深深掩埋在凝固不变的历史中。然而,张隆溪论证道,研究现代中国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在的实际,而不能只看到曾经的中华古文明而忽略中国现今状况。
张隆溪以季羡林先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为例,介绍中国学者对“天人合一”普遍的误解,如认为“天人合一”便是人与动物平等,将环境问题归结于西方“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等。张隆溪指出这样的论断缺乏数据及文本的论证,是一种偏见。
论证一:中国与西方共有“天人合一”
张隆溪通过东方文化如墨子、孔子等思想与西方文化如柏拉图与莎士比亚等的思想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天人合一”不是中国独有或是西方独有,而是有其异曲同工之处。两者不同的仅仅是西方深受神学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观念。
他指出,“天人合一”以人为主。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当发现家中的马厩着火了,首先问的便是“伤人乎”;提出“上天-君主”关系与“父—子”关系相对应的董仲舒同样认为“人最为天下贵”。
在西方著作《万物之链》中,世界分为“上帝、天使、人、动物、矿物……”的等级,并认为自然与人事互相感应、互相对应。西方传统也认为,人为小宇宙,自然为大宇宙。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作者将老国王内心的风暴与自然环境中的风暴相对应,也表现了西式的“天人合一”。
论证二:人高于物并非人物对立
张隆溪批评一些学者把“人高于万物”这种观念认为是人要与自然敌对。“高于万物”没有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人同样可以爱护动物、爱护自然。
最后,张隆溪呼吁,一个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学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接触不同的思想,以开放的眼光察觉出不同文化之间相通的观念,促进交流与理解,而非矛盾与冲突。我们应该学习鉴赏的不只是亚洲的文化,更应该是全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以跨文化的姿态看待东西方文化,看待“天人合一”,从中挖掘人类的价值。

讲座现场吸引满座听众
提问环节,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向教授提出如何看待 “文明冲突论”、如何看待宗教信仰、如何进行“合一”等多个问题。张教授一一对此进行详尽解答,他的精彩回答博得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上一条:秘鲁市级外办主任来访 我校决...
下一条: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代表团访问我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