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增强境外教师参与我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广大境外教师投身我校国际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爱岗敬业、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我校进行了一年一度的“优秀境外教师”评选工作,授予国际学院Alison Mullins等教师“2020-2021学年度优秀境外教师”称号。三尺讲台尽展异国风采,特色教学搭建文化桥梁。本网特别策划“优秀境外教师”专题报道,对获得“优秀境外教师”称号的外籍及港澳台教师进行专访,聆听他们在广外学习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展现外教们扎根广外、潜心育人、传播文化的坚持与奉献。
智辉(TRIPATHI VIVEK MANI),我校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言文化学院(筹)印地语外籍教师,在广外任教超过5年。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学生温和耐心,经常热心为中国老师答疑解惑,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中印政府举办的友好合作活动。近两年,在国际期刊गर्भनाल、Akshar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Journal等发表《印地语在中国的发展》等多篇文章。
智辉
“让印度人看到更真实的中国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印度的人们看到更多、更真实的中国文化。”采访初始,智辉所说的这段话令人印象深刻,他面带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热忱。
一年前,疫情突发,智辉回到印度后滞留在境外,虽然处在抗疫的特殊时期,但他仍然不忘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使命,曾多次在印度贝拿勒斯、CTTE女子学院等多所知名学校发表演讲,演讲主题涉及印地语的教育与发展、中印国家关系等各个领域,演讲频率几乎达到了每周两场。
当谈及这一段经历,智辉表示,由于中印文化交流的渠道不多,印度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十分局限,因此,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印文化交流,让印度人看到真正的中国,了解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邻国。
“需要许许多多像玄奘一般勇担文化传播使命的人物”
“中国和印度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兄弟之间也许会有矛盾,但是通过友好对话,我们终能达成和平,增进友谊。”智辉向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同为文明古国,山水相连,文化交融,在历史、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当我给印度的学生们讲述这些,他们往往会露出惊讶与向往的表情。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我向他们传递了关于中国的知识和文化,于我而言,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智辉在分享这段演讲经历时,眼中流露出满满的成就感。他说,这是让他由衷地感到高兴与自豪的事。
唐朝高僧玄奘是智辉最喜爱的中国历史人物,因为玄奘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与人民友好往来的象征。如果没有玄奘不远千里来到天竺,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印度建筑与佛教文化就可能无法传播到中国。同时,玄奘的到来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这让许多印度历史文化得以流传。在智辉眼中,如今的中印关系发展,就需要许许多多像玄奘一般勇于担起文化传播使命的人物,青年学生们更应当学习玄奘身上的这种精神,“青年就是国家的现在”,是中印友好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运用平等沟通的智慧,通过多样化的交流渠道,发掘中印两国交流发展的更多可能。
以外教身份向世界讲述最真实的中国
2020年3月7日,智辉在印度新媒体网站“新看法”上发表评论文章,表达了对全力抗击疫情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该文被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新闻网站报道;同时,他接受了公众号“中印记者”的采访,发表了以“印度青年眼中被新冠肺炎改写的春天”为题的社论。这些都是智辉为发展中印友好关系做出的贡献,他用文字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广外外教的身份向世界讲述了自己眼中最真实的中国,以实际行动发出了广外声音。
在采访的最后,智辉表达了对中国、对广外的深切思念。他告诉我们,广外就像一位包容、和蔼的母亲,给予了他自由生长的环境和许多发展的机会,这让文化传播的种子在他的心里深深扎根。今后,他也将带着对文化交流的热情与渴望,更加努力地走下去。
编者 | 谢雨菲
编辑 | 曾巧楠
初审 | 麦嘉琪
终审 | 国际处外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