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世平】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021年的暑假,我参加了UCL的线上summer school,选择的session是What is Education。项目为期三周,live sessions一共有13个主题。课程由UCL久负盛名的IOE(Institute of Education)学院提供,它下设的Education专业已多年名列世界第一。对于能够从中收获多少,可谓是期待满满,最终也是不负所望。
(关于IOE)
一、印象之外的Education
这个program的主题是What is Education,但它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给教育下定义,而在于以教育为原点发散出去,探讨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认识教育中不同元素(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课程还将教育置于更宏观的研究角度,带领我们了解与教育研究领域相关的各种学科(如哲学、历史和社会学),并帮助我们去思考这些学科如何影响我们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的理解。
(课程剪影)
让我非常惊喜的是,在对以上内容的探究中,我们的目标都不是为了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教授们往往将问题一分为二,让我们去讨论各自的合理性与缺陷。然后通过不断的“诘问”,帮助我们去剖析问题的实质。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让我突破对教育的一些先入为主印象。例如在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Learner Identities课上,我第一次认识到教育并非完全是积极向上的,有时也会出现misleading的情况。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应该对教育本身保持清醒的认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对学科的重新认识,既来自课程的讲授,也得益于其他同学的分享。虽然这次课程中所有同学都是中国人,但同学们的专业背景不同,学习经历各异,对教育也持有各式各样的观点。和他们互相讨论交流,一方面是在接收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论证,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经历如何影响教育认知的例子。
总的来说,这三周的课程就像在转动万花筒,每次都在发现新的、丰富多样的Education。
二、严谨不失关怀的教学安排
在开课数天前,学校就会发送邮件告知我们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以及教学安排。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份Module Handbook,上面详细提供了课程时间表、课程简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内容和评分标准。项目的leader Alison也和我们发送了邮件,确定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上课的时间、平台,了解我们是否存在操作困难。
(moodle平台)
尽管是线上课,但教授们依然尽职尽责。每节课前30分钟,是我们的discussion时间,用于讨论前一天study group work的问题。这段时间并不属于正式授课时间,但我发现几乎每节课pro都会早早来到聊天室,听取我们的讨论。有的pro会参与其中,向我们提问,分享他个人的看法。也有的pro会把我们课前讨论的内容引入当堂课所讲授的新内容中,为我们拓展思维广度。
每节课课后都有study group work,让我们就一个具体问题或一些材料进行分析,阐述看法。回答不限字数,也不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对于我们的回答,Alison会认真查看并回复。她会同我们分享她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观点的看法。她对我们总是持鼓励的态度,从每个人的回答中找出亮点。当然她也会留下一些新的提问,促使我们在原有的思考上更进一步。最后的assessment分为两部分,包括presentation和essay。
(Alison回复节选)
UCL在assessment的评价上有专门的评分细则,具体到每个年级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有哪些评价维度,评价标准是怎样的。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可以对应这个标准进行修改调整再提交。每份作业都由学院的两位老师进行打分,最终得分取平均分。如果两位老师的给分相差较大,则由学院委派第三位老师重新核查。出乎意料的是,在批改之后,除了分数,我还收到了详细的批阅报告。上面比照着评价标准对我作品的各个维度进行了点评,并提供了完善意见。这对于我们查漏补缺、发掘研究兴趣、拓展研究方向还是很有帮助的。
三、弥补遗憾的课外活动
课程中pro多次向我们表达了无法线下授课的惋惜之情,学校也在尽力弥补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在伦敦生活的遗憾。在课程的第一周,学校就组织了线上游览活动,带领我们参观了UCL校园以及周边的设施。接下来还举办了线上知识竞赛,帮助我们去了解学校和英国文化。另外,学校还提供了兴趣课程,例如瑜伽课等。课程管理老师每周都会发邮箱预告下周的活动内容,提醒同学们参加。
(IOE档案库中的历史文稿)
四、结语
项目开始前,我本来担心线上课会影响学习效果。正式开课后,才知道线上直播课对于非英语母语学生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我们可以让教授打开直播间字幕功能,这样就会形成实时的字幕,对于理解一些专业术语和长句还是很有帮助的。并且每节线上直播课都会被录制下来,课后可以反复观看,不用担心遗漏掉知识点。
三周的时间虽短却也丰满,线上也不妨碍新知的获取和新体验的积累。从课程中,我看到了学科的多样性;从同学中,我看到了思维的灵活性;从讲授身上,我看了教学的严谨性;从一种学习模式过渡到另外一种,我看到了自身的可能性。感谢广外让我能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也希望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多多关注学校的海外交流活动,抓住机会,参与到自己心仪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