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翰】
会计学院19级CIMA1901班
2020.08-2021.06参加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交换项目
其实,我的大学规划里,一开始并没有“留学、交换”等字眼,参加此次交换项目,纯属偶然。
首先,我是广东人,虽然老家的方言是潮汕话,但我从小看南方卫视长大,会说粤语;而我本人也是粤语歌迷,早期的个人歌单里可能90%以上都是粤语歌。我高中以来还有一个小愿望,就是可以去香港的红磡体育馆听自己偶像的演唱会。高三的时候,我还自学了繁体字。虽然平时和朋友聊天不方便使用,但我个人的手写笔记很多都是用繁体字写的。
因此,我天然地就对香港这个城市有较大的好感,而且因为掌握了粤语和繁体字,适应那里的环境相应地会简单一些,所以在听说学校里有去香港交换的项目后,我也没有顾虑太多,选择了报名。
一、准备工作
有兴趣申请交换的项目的同学,平时可以留意一下级群,辅导员一般在大二的时候会转发一些相关通知。但是,我个人更建议你多关注广外国际处的官网和公众号,提前了解一些信息,获取第一手资料。申请交换,最重要的就是绩点和外语成绩,有访学意向的低年级同学,平时应尽量把绩点刷高,并尽早准备四六级、托福雅思等外语成绩。
二、学校生活
香港高校的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图书馆24小时开放,而且馆藏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找到很多自己想看的书籍。浸会大学还有一个学校健身房,每个学生和教职工都可以免费使用,里面非常宽敞,有浴室、游泳池,设施非常齐全,甚至还有举重台!另外,本科生宿舍还有钢琴房。
我参加的浸会大学交换项目允许交换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并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跨专业选修大多数的课程,我就认识一些朋友选修了周耀辉(香港著名填词人,目前在浸会大学任职)的填词课。当然,广外对互换学分也有相关的要求,大家还是要优先保证本专业的学习,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教学概况
香港高校的课程大部分是全英教学,但因为我在广外的专业课也是使用全英教材,且学校安排过财经英语等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的语言方面,只要上课专注、认真听讲,问题还是不大的。当然,知识“输入”没问题,不代表“输出”没问题。我个人在和同学的日常交流中,明显感受到了自己英语输出方面的短板,因此我非常鼓励有机会出去交流的朋友们多和同学、老师沟通,输出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是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提炼观点的能力。
香港高校的教学还有另一个特点:学校的官网和网络教务平台建设非常完善。老师每节课课前都会把课堂讲义上传到网络教务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在平台上自助下载讲义,用于预习或复习。同时,学校还提供免费打印服务,不喜欢看电子讲义的同学,还可以打印纸质版的讲义用于温习。同时,课程的作业、考试安排,以及节假日的调休等,老师也都会通过教务平台进行通知。
另外,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都实行线上、线下双轨制,大部分老师会把每堂课都用Zoom会议记录,并上传至教务平台。如果同学们上课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后看课程回放以温习知识。
由于学校的官网和教务系统建设十分完善,你几乎可以在学校的官网上找到任何你需要的信息。我建议同学们养成每天看学校邮箱和官网通知的习惯,一个不小心,你可能就会错过某个ddl或者某个重要通知。当然,这也是在培养我们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出去交换的同学,一定要习惯这种教学体制。
在课堂教学方面,个人觉得香港高校的老师还是十分专业的,而且私底下也十分负责,每周都会有固定的consulting time留给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些时间段去咨询。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上的Advanced Accounting(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授课老师是以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标准来授课的,虽然我没有系统地学过IFRS,但是在学完这门课以后,真的会对公司合并的会计原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老师虽然私底下对学生很好,但在课程评分方面,确实是非常的铁面无私、公平公正。每位老师在第一节课,就会把所有的课程评分标准给你说的明明白白,而且会严格地按照该标准评分,这也会更加地督促你好好学习。
四、人际交往
香港高校的交换生非常的多,我记得学校在给交换生开宣讲会的时候,整个大礼堂坐满了数百号的各色人种。这也是在香港读书的一个特色——东西方各式文化的交融。
我在交换期间住在国际生楼层,这个楼层的人是真正地来自五湖四海,国际生、大陆生、本地生大杂居,楼层的休息间里也经常传来各具特色的英语口音。
虽然你不一定能和每个人成为非常交心的朋友,但这也给了你一个机会——或是找到来自不同文化的知己;或是练习英语、粤语的听说;或是单纯地体验不同文化的碰撞。
同时,学校的国际处也经常为交换生组织各类活动,如果你想多交一些外国朋友,也可以多关注国际处发的邮件,积极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五、疫情防控
时下香港的疫情十分严峻,但说实话,这是我意料之外的。虽然很多人觉得香港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会比较追求“自由”,但事实上,个人觉得香港市民在遵守社会秩序这方面还是相当自觉的——至少我在公众场合,几乎没见过不戴口罩的人。在校园内更是如此:在图书馆里,一有同学脱下口罩,马上就会有工作人员来提醒其戴上;甚至学校的健身房也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即便是在运动中。
另外,其实香港一直也有在推行“港版健康码”APP——安心出行,在公众场合,工作人员会严格的检查,要求访客扫码。同时,大多数高校对出入校政策都有相关的限制:浸会大学要求所有学生都接种全程疫苗,否则每隔两周要做一次核酸检测,还要求学生每日健康打卡;香港中文大学外校人员出入需要登记身份证;香港理工大学要求外校人员出入须提前一日在网上预约。
六、想说的话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当时报名这个项目,也没想过自己会入选;去到香港,也遇到了很多非常友善的人,其中不乏真正关心我的人;我所去到的那个学期,不仅仅是香港疫情相对平稳的时期,还是香港自19年以来唯一普遍线下上课的学期;感谢在这段旅途中向自己提供帮助的各方机构和工作人员,尤其是广外、浸会大学的国际处;也感谢所有关心我的朋友。
但我对自己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在香港的时候,太过封闭自我,没有真正地放开自己、拥抱生活,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勇敢一点,别让青春留下遗憾。
‘I will find my way!’
共勉!